又是一年一度揭晓考研笔试成绩的时候了,几家欢喜几家愁啊!考上理想中的学校还好,好好准备复试就行了。分数尴尬的学生,该何去何从呢? 是坚持心中理想的双一流,还是积极调剂到二本,稳上一个研究生再说?关于这些困惑,辣妈还是有些发言权的,因为辣妈也经历过。 辣妈本人和周围亲朋好友,很多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。辣妈是全日制文科女硕,老公研究生是保送的,自考985理工博士。所以,辣妈周围人群文理科硕士的上岸经验都有,就业前景也相对清晰。 能考上双一流是最好,学校的名气大,平台好,资源多,结识的同学都很优秀,导师水平也相对高,就业市场上单论学校出身,会有心理上的优越感。这是一个大概率的客观事实,我们必须承认。 那么,如果分数尴尬,过了国家线,却离理想学校有差距,该怎么办?接不接受调剂?要不要和理想妥协?这个问题就要分情况讨论了。 第一,你的专业自信程度。如果你只是发挥失常,对自己的水平极有信心,且年龄和经济没有焦虑,那么可以复习一年再考。如果你的水平一般,那么还是把握住调剂的机会,保住稳上拿到文凭。比如我室友,目标上海一985,两次失利,年龄和经济不允许再试错,调剂到四川二本师范院校,顺利完成学业,正常就业,现在是某报社记者。 第二,分专业情况。如果你是文科专业,比如会计和管理,那么也是可以把握住调剂的机会的,毕竟学历都是国家承认的正规硕士研究生啊!学历身份无差别。而这类专业就业的上升渠道主要是考编考公或者考证书进名事务所。不是清北复交,那么纠结学校其实意义不大。如果你是理工类专业,热门好就业的专业,也是可以不纠结学校,因为市场需求决定劳动价值,学校出身不会影响工资。名校最大的好处,就是容易进互联网科技大厂。同等条件下,名校光环可以增加一点自豪感和优先权。但硬通货和硬实力面前,比如专业,论文,技术,资金,家境,资源,那么名校光环的意义也不大。如果是冷门专业,一般也是考编或者再读博进高校或研究所。 第三,要汇总信息,综合考虑,不要过分迷信学历和名校,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优选择和规划。虽说现在考研人数和分数双涨,但实际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所有人口中仍然占小比例。作为普通人,而我们提升自己学历,最主要的还是解决现实问题,就是想让自己找到好工作。那么找好工作这个问题,提升学历只是一个渠道,并且还不是百分百保证。那么,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去规划,如果有好的工作就先工作,能考公考编考文职,就都去考,眼界和思维要打开。不要偏听一些案例,过分执迷名校或考研。 第四,案例说明考研调剂的前景。辣妈本人就是调剂的文科专业,因为读的早,那时候赶上国家政策,调剂都是公费生,读研还是很划算的。我们毕业后,多数通过考编考公,进入事业单位和高校,有些做行政,有些做大学老师,还有些做公务员,为人民服务。我们这些调剂的研究生和上了双一流的研究生就业前景都一样,大家最后还都是同事。进了职业赛道,那么参照系就更多了,完全不是名校出身论决定的。而我老公的同学都是理工科,读博的几乎进高校做教授,研究生也多半去华为和腾讯这些互联网大厂。他带的研究生,有些也是考研调剂的,毕业后就业都还不错,进电信和私企的多,有一些也继续读博深造。 至于个案细节,辣妈就不一一详述了,友友们可以关注辣妈,看我置顶的微头条和部分文章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